大运河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蜿蜒30余公里,给两岸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积淀出丰富的非遗资源。一手牵着非遗传承人和传统工艺,一手牵着政府、企业和高校,拱墅区拱宸桥畔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以“非遗+文创”的保护模式,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和运河文化焕发夺目的光彩。
走进院子里的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一股浓郁的非遗气息就扑面而来。传统和香、张小泉剪刀、微型风筝、喜得宝丝巾……10多个非遗展位组成的花伞市集在此作活态展示展演及体验展卖。而院子一边的展销空间里是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如印着剪纸图案的麻布挎包、闪闪发光的银质茶壶、精致复古的西湖绸伞等,只要喜欢便可以买回家;另一边的研习空间摆放着矮凳和长条桌,可供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今年上半年,该站共举办了6场非遗花伞市集,参展摊位共160个,总销售额近40万元。目前已与30多家非遗企业联系对接,整合非遗内容和社会力量,打造一个吸引运河沿线游客的非遗打卡点。”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工艺工作站”于2019年5月挂牌,积极探索现代城市非遗保护的模式与路径,打造传统工艺的城市非遗会客厅,培育和孵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非遗产品和企业,推动传统工艺创新转化。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传统的非遗项目与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逐渐脱节,如何从直接单纯的项目申报和传承人保护,向创新转化非遗保护成果升级,拱墅区一直在思考、实践和开拓。“这里既有常态化的展示,又有各种不定期的交流、研讨、体验以及发布活动。打造大运河城市非遗会客厅是‘传统工艺工作站’的目标所在,也是创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有效举措。”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姜国祥说。
“这个好逼真!”从衢州市龙游县结伴旅游的徐诺面对展销空间里的一对头饰爱不释手。记者看到,一个个小小的米黄色花苞藏在墨绿色花瓣中,几可乱真,似乎正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是用蚕丝线缠的桂花头饰,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对这门缠花技艺感兴趣,跟老艺人学习后的习作。”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驻站团队品宣负责人郑欣荣介绍,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既可以过过眼瘾,也可以在这儿休憩。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高人气得益于大运河的吸引力,更在于非遗的魅力。这几年,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调研了区内90余个非遗项目,拜访了50多位传承人,拍摄纪录片2部、照片6万张。这些成果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向观众展现非遗魅力。
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还联合高校开展了“一河串百艺”创新设计营活动,以天竺筷、青瓷、铜技艺以及半山立夏习俗等非遗项目为重点,进行非遗产品创新设计,并落地生产。例如,今年立夏,他们把半山立夏习俗搬到运河边,让游客亲身体验“称人”“斗蛋”习俗,制作半山泥猫,品尝乌米饭。丰富的体验活动,让非遗以前所未有的感知方式在市民和游客心中“再生”。
姜国祥告诉记者,今年5月,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调整驻站运营团队,由珞拾入驻管理,经“微改造·精提升”后常态化开放。在占地约500平方米的空间中,布有非遗展销馆、研习馆、大舞台、会客厅、直播间、映像长廊等区域。展销产品和体验项目不仅全面融入拱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围绕大运河文化公园和大运河诗路带建设,跨区引入了更多非遗项目,为传承人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展示交流空间。同时,工作站聚焦落实“三平台四中心”核心功能,搭建传统工艺产品展销平台,非遗企业、传承人、专家和设计师交流平台,非遗文创产品发布平台,形成非遗IP研究中心、非遗研学和教育中心、非遗创新转化中心、工作站联络交流中心。
“半年来,我们已开展线下体验活动40场,与非遗传承人、广播电台、在杭国际友人、高校和设计师等合作,常态化开展各类传统工艺交流、展览与体验活动。”郑欣荣说,“我们坚持每天开放,从9点至22点。现在人气越来越旺了,尤其是晚上,到运河边散步的游客、市民会三三两两走进来,逛一逛、坐一坐,有的还会买点喜欢的文创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工艺工作站’是一个以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产品市场为成果的文化地标,让文化和旅游在此完美融合。”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负责人表示,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提升核心技艺、扩大传承人队伍、推广品牌、推动产学研一条龙等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希望能以点带面,以拱墅站为样板,在全市加快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推动杭州传统工艺融入百姓生活、实现振兴发展。(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