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故宫日历》《敦煌日历》等文创日历持续热销。文创日历较好地实现了优秀文化与日历产品的有机结合,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新年礼物的首选,也彰显出年轻一代面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今年的《故宫日历》以生肖“兔”为线索,每月一个主题,集纳了数以百计的故宫馆藏文物。可以说,《故宫日历》从畅销走向“长销”,离不开其系统性策划。文创日历的突出特点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契合年轻人的喜好,突出审美意义上的个性化,进而让人记住文化标识也就是“文化IP”,以此带来较大的溢价空间。
文创产品追求溢价空间,必须坚守“初心”。目前,全国多个文博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新年日历,但也有一些曾热衷于购买文创日历的消费者因为文创日历同质化、碎片化的信息和日渐上涨的价格而逐渐失去了购买兴趣。
文创产品也要“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种“融通”就是要从生活出发,与生活融通。开发文创日历一方面要关注新的一年消费者关注什么,另一方面要强化其“社交货币”属性,用数字化重塑文化创意IP开发。
就生活融通而言,《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以“投入真实生活”为主题,预测了10种趋势,相关笔记发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闲置循环”“吃茶去”“轻解压”“野到家门口”“吃地道风味”“近邻升温”“出个远门”……看看今年的文创日历,“押”中这些“宝”的还真不多。
随着文化消费主体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演变,消费者的“主角意识”和“交互意愿”不断增强,以消费为中心的供需议价权地位开始转变,消费与创作走向双向贯通局面,个性需求的出现倒逼了文化供给侧出现柔性供给。消费者购买文创日历,还有其他潜在的需求,需要交流自己欣赏的感受。就像有网友所说:“即便我翻遍了敦煌日历的每一页,一旦有机会我肯定毫不犹豫地前往敦煌去看实物;可能我在日历上看到一些金句、一些知识,但不代表我就能不看书、不找医生。”
总之,文创日历也好,其他文创产品也罢,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双向奔赴”。要研究消费者潜在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千人千面”的定制化产品服务。要加快数字化与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形成一批可看、可听、可体验、可互动的新产品新服务,推出一批优质内容聚集、技术应用领先、资源储备丰厚的大项目大平台,形成一批文创产品消费者的社交圈子。
(来源:中国旅游报)